七上12课《<论语>十二则章》课堂实录(徐杰老师执教)及评析
阅读本文之前,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“追梦教师袁建国”,再点击“关注”,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。这样,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,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,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。
精致语文徐杰老师
七上11课《<论语>十二章》课堂实录(徐杰老师)
【评析】
浏览徐杰老师的公众号,看到了徐老师刚刚贴出的《<论语>十二章》课堂视频,情不自禁地打开观看,一开始便被徐老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所吸引——不愧是“精致语文”,课堂总体以“问答式”教学呈现,各个环节都设置得非常巧妙,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一般,学生处处在学语文,而又不着一点痕迹。感佩之余,觉得把这节课整理成“课堂实录”,更有利于自己学习,也便于同行们欣赏。于是用了一天的时间,反复欣赏,逐句斟酌,形成了下面的“课堂实录”。因为用了大量的精力,还加上了“评析”,姑且算作“原创”吧。若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
另,徐老师的视频亦同时贴出,供大家学习交流。
师: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,刚才大家都读过了。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跟教材里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。
生:这是孔子的一篇文章。
师:说的话不错,但是如果是考试的话得零分。为什么?
生:这篇文章不是用白话文写的,它是用文言文写的。
师:他这就答对了。我问的是“有什么不同”,得答出“不同”来。
生:其他课文是有故事的,这篇课文只是一个一个句子,它蕴含的是道理而不是故事。
师:记叙文讲的是故事,有完整的情节,他这篇课文是一句一句的,我们把这一句一句的文言称之为什么?一句一句的就叫“章”。还有什么不同?
生:每一句开头都有“子曰”。
师:他看到了每一句开头都有“子曰”。什么叫“子曰”?(生:孔子说)哦,都是孔子说的,当然也有是其他弟子们说的,比如这篇文章通篇都是说的话。那么说的话对应标题中的哪个字?
生:语。
师:这个“语”就是说的话。
【评析】
由“不同”引入,不显山不露水,却将“文言文”“语录体”等特点,通过学生的粗读、猜想、试答展示出来,学生有阅读,有思考,而且学生很感兴趣。
师:好。看标题。刚才那位男生读课文,他说这篇文章叫《论语12章》,我想请这个男生说这个“论”为什么读二声而不读四声呢?
生:因为“论”(四声)是讨论,而孔子说的一些话,一些蕴含哲理的。
生:读“论”(四声)的话就是讨论,他就没有一个特别深刻的道理,就好像是平民百姓说一些随随便便的话。“论语”是有伦理的这样一种语言,所以我认为读“论”(二声)。
师:这个说法倒是很清晰的。但是,实际不是这样,因为这个话里面有的是伦理有的不含伦理啊。这个读论(二声)是因为它是“编纂”的意思。
师:这样看来,标题的意思就是编纂的孔子和他的弟子所说的话,我们摘取了12句,今天咱们就学12句,把课文题目读一读。
(生读课文)
【评析】
由“子曰”一词,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标题,紧接着引导学生析题,重点理解“论”的字音和字义,过渡自然,重点突出,方法得当,极为精致。
师:同学们刚才是众声喧哗地读,现在请同学分别读,一则一则地读,开火车。
生:子曰,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。不亦君子乎?
师:好的,你现在告诉徐老师,前面为什么是“不亦说(yue)乎”?你不读成“不亦说(shuo)乎”呢?
生:这个字是通假字,它的意思是高兴,通那个“悦”
师:说得真好,这个通的是表示快乐的“悦”字。这12则当中还有没有通假字啊?
生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这有“有”通“又”,是多余出来的。
师:我今年51岁,怎么说呢?
生:五十有一。
师面向一生:你今年多大啦?
生:我今年13岁。
师:用文言告诉我。
生:十有三。
师:好像听起来有点拗口,十年有三,是吧?第二则——
生: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师:不错。告诉徐老师,“三省吾身”这个“三”是什么意思?
生:多次的。
师:为什么不是三次呢?
生:因为它就是一个泛指,所以说它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。
师:请坐。其实在这里有人认为,这个三也可以确指。但是在文言中,大多时候的“三”是指多数,它不是确指。对吧?这12则中有没有表示多的?
生: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。
师:是不是真的有三个人?怎么翻译?
生:它的意思是说,几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。
师:她说的真好!请来读第三则。
生:子曰,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师:很好。下面——
生:子曰,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师:徐老师觉得他这里面有一个句子的停顿,要再读得明显一点就好了。温故而知新,可——以为师矣。徐老师为什么不要停顿?
生:这个“可”是可以的意思,”以“是凭借的意思。
师:凭借这个事情成为老师。说的真好!停顿一下,就是两个词,两个意思。后面省略掉了一个“之”,凭借这一点做老师啊。你来接着读——
生:子曰,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师:徐老师想到一个字,你们看看这个字,对应刚才所读的这一则当中哪个字?(师板书)
生:这个字对应的字,我认为是“罔”,因为它从字体上来,是有一个人在外面,然后两个X有点像两点下面一个竖折。
师:对,这就是一张网,这个字就对应着“学而不思则罔”中的“罔”。现在就猜猜看,这个“罔”什么意思?如果这个像个人,像个鱼被网在网里面了;网在网里面,这个人就是没有自由了,自己没有思想的自由。所以,如果老师讲什么你们就信什么,书本说什么,你们就信什么,这就叫“学而不思则罔”。对,一定要思考,要有自己的判断。接下来继续读。
生:子曰,贤哉,回也,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。
师:好的。称赞谁的话呀?你们的老师表扬你们的时候,应该是什么语气?你把这种老师对自己最喜欢的弟子的那种语气读出来。
生读:(略)
师:请坐!这个弟子是他最喜欢的,那么徐老师想问一下,“贤哉,回也”本来的句式应该是什么啊?(生答)对,这种句式叫倒装。好,对颜回的喜欢读出来了。接着读——
生:子曰,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
师:为什么你读“好”(四声)?
生:“好”是喜好的意思。
师:接着读——
生:子曰:“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师:好的。告诉徐老师这个“饭”是什么意思?
生:饭指吃。
师:跟你今天在食堂里吃饭那个饭是两码事是吧?嗯,请坐。那个饭是名词,这里的饭是动词,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。这个是名词用作动词。你看看咱们会场的角落里有个饮水机,假如你跑到那个地方去喝水,在文言中说“饮水”可以不可以用?说出理由。
生:我觉得应该是不对的,因为饮水机里的水可能是热的,而水在古文中是冷水的意思。
师:他说话特别好,我特别喜欢他。因为饮水机里头的水也可能是热的。所以请记住,这个水在文言文中是指什么呢?是热水。那么我现在就想问问,大家知道热水在古代叫什么呢?
生:汤。
师:你怎么知道呢?
生:赴汤蹈火这个成语里面,汤的意思是热水,所以说这个应该是指热水。
师: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对文言文的理解。赴汤蹈火,特别是男生,一定要把赴汤蹈火这个成语记住,以后要给女生写信,经常要用到。汤是热水,古时候你看咱们古人就讲究酸水就叫水,热水就叫汤。那么我现在问啊,我们现在喝的汤在古代叫什么呢?
生:羹。
师:你怎么知道叫羹?
生答,略。
师:跟现代相比,同样一个字,意义发生了变化,对吧?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叫古今异义。比如在古代的时候,长河落日圆,这个“河”指什么?(生:黄河)专指黄河。现在如果说个河,就是一条小河,我看咱们外面就有河,对吧。文言在发展过程当中,某个字的字义发生了变化。我们继续往下读——
生:子曰,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师:继续读——
生: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师:好,谢谢!我想问一下,子在川上曰,“川”是什么东西啊?(生:河)你看它是怎么写的呀?就是河流对吧?请你来读——
生:子曰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
师:什么叫“匹夫”啊?
生:是平民老百姓。
师:有个成语叫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做老百姓也有责任,对吧?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;匹夫兴亡,天下也有责。匹夫有的时候也指坏人,对吧?我们看三国演义里面两军对阵,年龄大一点的就被别人骂“老匹夫”是吧?接着读——
生:子夏曰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
【评析】
通过比较传统的“开火车”的方式让学生读课文,在读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融合了对字词的音、形、义的理解和把握,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,创设情境进行综合运用。
对于文言文的特殊用法,如通假字、词类活用、古今异义、倒装句、省略句,还有学生朗读等,都进行了非常有效地讲解和训练。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分散放在了轻松的“开火车朗读”之中,设计不可谓不巧矣!
师:谢谢。我觉得咱们班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,这几则都读过了,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,再把12则读一读,有不理解的地方,拿起笔在边上打个问号好不好?
生读。
师: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?请你来。
生:第一句中的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”,“亦”是什么意思?
师:有没有人能帮帮他的?
生:也的意思。
师:你能不能说一下整句话的意思?
生答略。
师:第一,“亦”是也的意思。第二,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反问的句式。刚才这位男生说学而时习之,这个习是什么意思?
生:温习。
师:这个习啊,有人说是温习,有人说是预习,也有人说是做练习,也有人说这个习是运用和实践,哪一个更好呢?这个习的繁体字是这样写的(师板书),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,下面是一个白,对吧?它的原意是小鸟练飞,这个老鸟啊,把飞翔的知识教给了小鸟,小鸟就会飞吗?不会,小鸟得自己从树上练起来,来实践这个知识。所以呢,论语研究的一个专家,把这个“习”翻译成实践和运用,我觉得有道理,供你们参考吧。还有哪个同学有不理解的地方?
生:大家看第52页,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,这个“斯夫”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
师:有人能帮他吗?没有,徐老师来说,这个“夫”在这里就是一个语气词,前面的“斯”是什么意思?就是河水,对吧?那么那个“夫”如果是语气词,我们翻译的时候,相当于现代汉语哪个字比较好呢?(生:啊)这时光啊,就像这流水呀,就这意思。还有吗?
生:请大家看一下52页的“不义而富且贵”,为什么要加一个“且”?
师:富且贵是同时满足,在古代是两层含义,富就是家里有钱,贵呢,出色高贵,就是既有钱,家里又高贵。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白富美。
生:为什么教材选择《论语》的这12章,而不是其他的?
师:这个事情我得问编辑啊。咱们这次的编辑是徐老师微信好友,我问好以后告诉你好不好?他们这样选是有道理的,肯定是适合你们学的。对不对?还有什么问题?
生:还是52页的第一章,"“饭疏食"的"疏"是什么意思呢?
师:疏是什么意思?指的是粗粮,有钱人家吃细粮,没有钱的人家吃粗粮。
生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的“舍”是什么意思?
师:有没有谁能解释?这个舍是什么意思呢?
生:我认为是停止的意思。
师:昼夜不停,请坐。还有吗?
生:我有一句话意思不太理解,就是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条件这么苦了,为什么他还感到是快乐的呢?
师:其实你不是对句子的本身内容不理解,你觉得过那么苦的日子,他怎么就会那么快乐呢?其实古代啊,有一些有精神追求的人,他们就觉得只要能够吃饱,能够有衣服穿,但是他有崇高的精神追求,比如说他读一本书读得特别快乐,这个时候他就忘记了生活的贫苦。这样说能理解吧?所以有一个成语,就是写古时候的这样的仁人志士的,这个成语叫安贫乐道。
【评析】
这一部分重点是疏通文意,但徐老师不是“大水漫灌”,而是“精准滴灌”。他让学生自读,画出不理解的地方,然后提出来,这样以来,老师的教学就有了针对性,用最少的课堂时间解决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所谓的“解决问题”不是由老师自己解决,而是先由学生自行解决,学生解决不了的,老师再进行讲解。
也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“解决”,一些没必要解决的,徐老师仅是巧妙地一带而过,基本上没有浪费课堂时间。
个别非常重要的问题,学生没有提出来,徐老师巧妙地引出来,进行了材料的必要补充。
我所不理解的是,这种方法是先进的,但有两个问题徐老师没有采用这种方法,而是自己把答案直接说了出来,是不是美中不足呢?
师:整体都很有价值,好。接下来。论语当中的很多话呀,其实那么多年过去了,有些话在今天我们还在用,成了固定的用法,把它称为成语。你看,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。而论语中就出现了不少的这种固定短语。咱们小学里学过的成语,大多数都是四个字的;论语中有些成语,还有三个字的,还有五六七八个字的,甚至于某一句话都能成为成语。我们看一下徐老师找了一找,这十二章当中出现了这么多的成语,我们自由地把这些成语读一读,好不好?自己读下来。
生读:不亦乐乎、三十而立、从心所欲、温故知新、疏食饮水、择善而从、三人行必有我师、不舍昼夜、逝者如夫、匹夫不可夺志。
师:争取把这些词语记下来,好不好?来,读起来。
生再读。
师:好,现在不看书,同座或者前后位之间互相解释解释这些成语的意思好不好?来,开始互相考一考这些成语的理解。
生同桌练习。
师:什么叫三十而立?
生:三十而立,就是三十岁就有一个好成就。
师:不是立起来啊,是有成就。
师:什么叫择善而从啊?
生答。
师:很好。什么叫知命之年呢?
生:50岁。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这些成语仍然不清楚的?都没用了是吧?现在我就把这些成语来用一用。
师:徐老师今天早上起来一想,哎呀,今天已经是星期三了,不知不觉就星期三了,是吧?然后我就感叹一声说——
生:逝者如斯!
师:你们真厉害!就这样,要把这个成语放在一段话中去说,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够不够?开始。可以打腹稿,也可以写一写,都行。
生准备。
一生答。
师:这话是对的,就是太简单了一点。还有同学更简单地说,徐老师让我们用逝者如斯夫去造句,最简单了。你要有情境。我找个没有举手的同学,你肯定是知道的。
生:每天睡觉之前,我都会三省吾身,思考今天的成绩与得失。
生:他已经到了知命之年,常常感叹逝者如斯。
师:是串烧吧!串烧很好,请坐。还有一位男生举手,请你。
生:尽管他已经过了知命之年,可以从心所欲,但他仍然温故知新。
师:请坐。你们难道说的就是徐老师这样的人吗?还有一个机会,不要刻意搞串烧啊,搞一个带情景的说法。就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去运用。比如说啊,徐老师到咱们学校来上课,你们的徐校长跟我是好兄弟。徐校长跟我讲,说你今天不要走了,今天晚上我们温一壶酒,好好聊一聊。我说好呀,好兄弟都好久不见了,我们要好好喝一喝,聊一聊,真是不亦乐乎——看徐老师营造了说话的环境。
生:我们不应该循规蹈矩,因为学而不思则罔,只学习不思考,那么我们就不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,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迷惑。
师:你是一个好班主任。这道理讲得蛮通透的,但是前面第一句最好去掉,这跟循规蹈矩没有关系,是吧?好的,造句我们先到这,好不好?接下来,我们看这些成语,我们再来把成语玩一玩。论语啊,就是对话,对吧?既然是对话,它就有对话的情境,就是有人问,有人答,可以理解这意思吧?学生问道:先生,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?你们回答——
生齐答。
师:因为那个时候啊,不像我们写字这么方便。那时候每一个字要刻在竹简上面,所以越简洁越好,他就省略掉了问话的人,直接把回答写下来了,对吧?我们再来看——孔子问道,子舆呀,你平时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?
生答。
师:这就叫问答成语。你们现在选一则,能够补充问的话,或者补充回答的人回答,你把他问答这个成语的问答补充完整。两分钟时间,直接写在书上。
生准备。
师:谁来把问答读出来?
生:孔子弟子问:怎样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呢?子曰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生:学生问道:先生,思考和学习哪个更重要呢?子曰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师:哦,原来老师回答的是学习和思考同样重要,对吧?
生:孔子问:什么是仁呢?子夏曰: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
师:非常好。
生:学生问老师:怎样才能做到更高效地学习呢?子曰:知之者不如乐之者。
师:哎呀,你是懂得学习的。我觉得同学们真聪明,在问的时候,加上老师。如果更加表示一点文气,把老师改成先生,就更有意思了。
生:一个弟子问:先生,你觉得颜回是个怎样的人?子曰:贤哉,回也。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……
师:我们时间就到了,今天咱们这一节课,同学们热烈地发言,积极地思考,我们就把论语12章学完了,用一个成语说说你学这节课的体会。
生:不亦乐乎!
师:我觉得最高的学习境界就是不亦乐乎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祝同学们学习快乐!下课。
【评析】
本部分是训练。徐老师从两个层面进行训练,一是成语,二是对话。
成语训练采用的是“读一读——记下来——解释意义——造句”这样的程序,环环相扣,训练扎实。特别是造句,突出了“语境”,虽然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是太理想,但徐老师的设计和引领都非常精彩。
这些训练的设计,都抓住了教学重点,都有意识地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其中,设计也非常巧妙。
2021年11月5日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更多”初中语文“类文章,请点击阅读
邓彤老师讲座《基于学情研究的写作教学设计》第二部分(附音频)
林崇德:基于《教育的智慧》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想法(附课件和音频)
END
你若喜欢,点个好看
长
按
解
锁
关注我们
获得更多精彩内容